技术创新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当成果初具雏形,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这份智慧结晶至关重要,而一份清晰、完整的技术交底书,正是开启成功专利申请的关键钥匙。很多第一次申报专利的发明人对于如何撰写技术交底书总是会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撰写技术交底书只需讲明白三大部分:背景技术、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
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讲过了如何撰写背景技术(技术交底书之技术方案的撰写实用建议),本文继续就如何撰写技术交底书的技术方案展开讨论,旨在帮助您轻松掌握撰写要点,与专利代理师高效协作,共同为发明创造构筑坚实的保护壁垒。
一、硬件/结构类的产品技术方案如何撰写
首先,硬件/结构类产品技术方案最好配以一到多幅产品结构的附图,这是最直观的,也是最为必要的。
其次,可以结合附图说明产品包含哪些部件/模块,它们的结构特征(形状、构造),还需要写明部件间如何连接与配合,包括机械连接、电路连接和/或空间位置关系等。
最后,可以结合给出的部件及其连接关系,描述部件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实现产品的预期功能,也即描述产品的工作原理。
此外,硬件/结构类产品技术方案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图文紧密结合:提供的图表应与文字描述相互印证,避免图文脱节。
下面是一个结构类的产品技术方案的示例:
一种压合工装,包括:底板21、浮动板23、玻纤环氧板24以及上合盖。
浮动板23位于底板21之上,浮动板23的底部通过弹簧与底板21弹性连接;玻纤环氧板24位于浮动板23之上,并与浮动板23固定连接;玻纤环氧板24的上表面设有用于载置压合对象的凹槽。
上合盖的盖体22中央设有透光PC耐力板25以使激光束透过;盖体22通过伸缩杆和转动连接件与底板转动连接(其中转动连接件位于图3(a)的圆形虚线框中);当上合盖合上时,透光PC耐力板25与玻纤环氧板24上下压合,实现对液流电池部件的压合。
26为底板把手;27为上合盖把手,该上合盖把手与上合盖转动连接;29是一个连接板,用于连接上合盖把手和上合盖;28也是一个连接板,用于连接虚线框中的转动连接件以及连接板29。
该压合工装中未使用现有压合工装中常用的气动机构和翻转机构,减小了工装的体积,更加匹配设备集成化和小型化需求。(节选)
二、软件/算法/方法类技术方案如何撰写
首先,简述方案的实现流程,这里能配以流程图更佳。
其次,通过具体详述或者举例说明的方式,分别阐述上述流程中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如何实现。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技术交底书采用的是类似于论文格式的分块化撰写方式(如下图中的左图所示)。但分块化撰写方式的技术方案,其步骤间的逻辑接续关系与先后执行顺序是不清楚的,很难让代理人将其各个模块中描述的内容串起为一个逻辑清晰的完整技术方案,强烈不建议这样写交底书。
那么应该怎样写软件/算法/方法类技术方案呢?
建议您可以从方案一开始时可以获得什么数据/信息/材料出发,通过逐步说明如何对这些数据/信息/材料进行怎样的处理,从而实现最终的方案目的。其中,对于交底书中提到的各种技术细节,其从属于整个方法流程中的哪一部分,最好能够明确指出。这样,整个技术方案就会像一棵大树一样,各种技术细节就是叶子,每片叶子是长在大树的哪个枝丫上都是有迹可循的。
此外,有些软件/算法/方法类技术方案其实是分阶段的,例如包括静态算法模块的前期部署阶段和后期实际运行算法的执行阶段,建议在写这类技术方案时,可以分阶段撰写。
下面是一个方法类技术方案的示例:
一种从图像中识别伪造假脸的方法,该方法预先训练好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直接可识别出图像中是否包含伪造的假脸,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一、模型训练阶段:
首先构建好特定架构的网络模型。相较于现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本方案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引入了注意力模块,提高了模型预测性能,并且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引入了多个全连接层,提高了细节特征提取能力。
与此同时,构建数据集,首先是图像预处理:从大量图像中分别截取脸部图像;并把图像统一变换到1024*1024。其次,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选取若干张进行模拟深度伪造,形成负样本,剩余未进行伪造的作为正样本。然后,为正样本标注真值“1”作为其标签,为负样本标注真值“0”作为其标签。
搭建好网络模型并准备好数据集后,开始对模型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分批向模型输入样本(包括正样本和/或负样本),模型会针对每个样本输出该样本中包含假脸的概率值,根据这一概率值以及样本的标签,利用损失函数计算本批次训练的损失值;从而基于损失值判断训练中的模型是否收敛,如此经过多轮的训练后,损失值收敛,或者已经训练了足够多的迭代次数,则完成模型的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模型。
二、利用模型进行假脸识别的实用阶段:
把待识别假脸的图像按照相同的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图像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中,模型会输出该图像中包含假脸的概率值,根据该概率值即可知晓该图像中是否包含假脸。
三、基于架构设定的方法类技术方案如何撰写
所谓基于架构设定的方法类技术方案,是指该方案虽然是一种实现方法,但其实更多的是要依赖对产品的架构设计,再基于此结构运行相应的方法。这类基于架构设定的方法类技术方案的撰写方式,和前面提到的分阶段方法类技术方案的撰写原则是一致的,可以先写出架构设定,然后再写出基于此架构设定如何运行方法。
下面是一个基于架构设定的方法类技术方案的示例:
一种FPGA芯片逻辑资源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FPGA芯片的内嵌专用硬件资源设计逻辑资源测试专用电路硬核;具体的,FPGA芯片的内部资源非常丰富,其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1)可编程逻辑单元、(2)嵌入块状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3)可编程输入输出(IO)单元、(4)内嵌的底层功能单元和内嵌专用硬件模块、(5)布线资源、(6)时钟管理。其中,可编程逻辑单元即是FPGA芯片的逻辑资源,内嵌专用硬件模块即是FPGA芯片的内嵌专用硬件资源,该内嵌专用硬件资源排布在FPGA芯片的逻辑资源以外。具体而言,在FPGA芯片的实际芯片面积布局上,内嵌专用硬件模块排布在可编程逻辑单元的外围,通常布局在FPGA芯片的IO空隙中,故而利用内嵌专用硬件资源所设计的逻辑资源测试专用电路硬核并不会占用FPGA芯片的逻辑资源。
逻辑资源测试专用电路硬核用于对FPGA芯片的逻辑资源进行测试,如图所示,逻辑资源测试专用电路硬核可以包括:测试状态机单元、激励单元和校验单元。
其中,测试状态机单元响应于外部开始信号配置逻辑资源、激励单元以及校验单元的使能端口,以配合逻辑资源、激励单元以及校验单元按照如下图所示流程执行逻辑资源测试:
(1)激励单元输出激励数据至逻辑资源;
(2)逻辑资源根据激励数据执行逻辑运算,得到逻辑运算结果;
(3)校验单元对逻辑运算结果执行校验,例如CRC校验;
(4)测试状态机单元输出校验后的逻辑运算结果。
四、进阶撰写技巧
遵循以下建议,能让您的交底书更易理解,为后续顺利申请专利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确保上下文术语一致:同一概念或部件在全文使用统一、规范的名称。
附图标号全文统一:确保同一标号在全文中指代同一对象。
给步骤中的动词带上主语:动词也即方法步骤里的动词,给它带上主语,也即给动作带上了执行主体(注意主语不要使用“我们”,应是技术方案中的某个实体,如模块、单元、部件等),更有利于读者清楚地理解技术方案中的每个步骤具体是由谁来做的。
综上,撰写一份优秀的技术方案交底书,核心在于清晰、完整地呈现您的发明创造。牢牢把握“背景技术-技术方案-技术效果”三要素,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方案(硬件/结构、软件/算法/方法、基于架构的方法)采用相应的撰写策略,并运用图文结合、术语统一、步骤主语明确等进阶技巧,将极大提升交底书的质量,助力您与专利代理师高效协作,为您的智慧结晶筑起坚实的专利保护墙。